当西方影评界试图解读中国电影的奥秘时股票配资介绍,罗杰·伊伯特将焦点对准了张艺谋——这位用色彩与故事编织时代画卷的导演。伊伯特在其“电影作者论”的视角下,认为张艺谋的作品不仅是光影的交织,也是这位导演职业生涯中美学理念与人性探讨的宣言。
从写实的乡土情怀到震撼的视觉奇观,从艺术探索到商业突破,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始终交织着个人风格与时代背景的碰撞,而伊伯特的深刻分析,无疑为西方观众开启了理解中国电影作者性的窗口。
1989年,《红高粱》带着西北大地的粗犷与激情闯入国际视野,伊伯特迅速捕捉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深度。他把西安电影制片厂比作中国电影“新浪潮的发源地”,并将《红高粱》视为新时代电影的起点——这部表面上讲述抗日传奇的影片,在伊伯特眼中有三重深刻的意义:对于中国电影,它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;对本土观众,它是民族精神的影像呈现;对西方世界,则是一场充满异域风情的视觉盛宴。
展开剩余83%这种三重解读巧妙地映射了张艺谋早期的双重身份:在中国,他是扎根乡土的“写实派”,通过《红高粱》中舞动的酒神精神与《菊豆》中的血腥纷争,揭示了传统社会的伦理分裂;在国际上,他则是带着鲜明个人风格的“视觉诗人”,那些浓烈的色彩与富有仪式感的场景,成为了西方理解中国文化的符号。伊伯特的眼光独到,他首先将张艺谋纳入中国电影史的宏大叙事之中,指出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体的艺术创作,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电影美学的转折。
在张艺谋与巩俐的黄金合作期,伊伯特发现了作品中的创作脉络:如《菊豆》里压抑的女性角色菊豆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中的颂莲、以及《秋菊打官司》里为伸张正义四处奔走的秋菊,这些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张艺谋早期作品的灵魂。即便在《活着》中,主角变为男性福贵,但影片的核心依旧是对“艰难生存”的深刻写照——福贵的人生起伏,实际上延续了张艺谋对“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坚守尊严”的探寻。
伊伯特尤其注意到张艺谋作品中的“真实感”建构方式:《秋菊打官司》使用非专业演员,采用大量实景拍摄,让西方观众透过秋菊的艰难处境,感知到中国乡村的独特质感;《一个也不能少》中的魏敏芝执着的形象,被他视为“秋菊的儿童版”,两者合起来构成了张艺谋笔下“坚韧生存者”的群像。这种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跨越了文化隔阂,让《活着》中“安稳生活”的朴素愿望,成为了普遍的情感共识。
伊伯特强调,张艺谋的镜头从未刻意煽情,却因其接近真实的力量,打动人心,这也是其作品能在国际舞台引发共鸣的原因所在。伊伯特对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的一句话评价也揭示了张艺谋核心的美学理念:“张艺谋的视觉世界是他故事的一部分”。在《红高粱》中,片中漫天的红高粱象征了生命的激情;在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中,庭院的光影交错,映射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;而即便是在《英雄》和《十面埋伏》这些商业片中,那些鲜艳的色彩依然是叙事的一部分,而非单纯的视觉效果。
伊伯特发现,张艺谋对视觉的追求从未因题材的变化而有所妥协:早期的艺术影片《秋菊打官司》用质朴的纪实风格呈现乡村生活;而商业片《英雄》则提升了武侠类型的艺术性,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强化人物的心理状态(如残剑的黑衣象征着压抑,无名的红衣暗示欲望)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伊伯特看来,是“张艺谋式视觉美学的巅峰之作”——宏大的场面调度与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,延续了他用视觉表达国家故事的探索。张艺谋将形式与内容巧妙融合的能力,使得即便离开了具体剧情,他的作品也能成为独具特色的“视觉文本”。
张艺谋的创作经历可清晰划分为两个阶段:早期专注于艺术电影,通过《活着》和《一个也不能少》奠定了写实基础,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,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;后期则转向商业大片,以《英雄》开启了中国大片时代,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进程。
伊伯特对这一转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:他不仅认可商业片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贡献,同时也强调张艺谋始终保持着“作者性”——即便在《十面埋伏》的华丽武打场景中,仍然探讨着“爱与背叛”这一人性的复杂命题。
这种“变与不变”的平衡,在伊伯特看来正是张艺谋的魅力所在:他既能够像《秋菊打官司》那样细腻地拍摄普通人日常的脚步,也能像《英雄》那样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构美学秩序。当西方电影界担心商业化浪潮会消解导演个性时,张艺谋用他的作品证明了艺术与商业并非对立的两极——前提是创作者始终保持对“人”的关注。
在《活着》里,福贵的命运之所以能打动全世界观众,并非因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,而是因为他让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坚持与挣扎。罗杰·伊伯特通过“电影作者论”分析张艺谋,实质上是在探索跨文化的艺术共识:一个导演如何通过独特的主题表达与视听语言,在电影史上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。
张艺谋的创作之路,从乡土导演到视觉大师的蜕变,始终围绕着两个核心:对“人”的尊重与对“美”的极致追求。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,更是电影艺术家对“如何用镜头书写人性”的永恒命题的回应。
在当下流媒体文化盛行的时代,张艺谋的创作轨迹显得尤为珍贵:他向我们展示了商业与艺术的融合,传统与现代的对话,而能够跨越国界的,永远是那些扎根于人性深处的故事。当伊伯特在影评中写下“《活着》应该被历史铭记”时,他不仅仅是在评价一部电影,而是在向一种将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交融的创作态度致敬——这,或许就是张艺谋电影最感人的“不变之魂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